血液科开展CPR急救技能培训
为解决此问题,中国政府已透过多样化的措施来处理,包括:部分西部省分不再下发2016年光伏建设指标、开始建设12条西电东送特高压电缆、加强再生能源在地消纳等。
作为多晶硅企业的龙头保利协鑫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吕锦标表示,没有质高价廉的多晶硅产品,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上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话语权。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15年1-9月,我国光伏相关行业投资807.9亿元,同比增长35.8%。
中国光伏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从多晶硅到组件到光伏市场应用均全球领先,不再两头在外,对下游企业来说,美国市场的占比已经越来越小,我们的底气更强了。也被业内看作对欧美贸易保护的反击。中国光伏产业此前一直处于两头在外的局面,多晶硅原料需要依赖进口,而太阳能组件产品需要出口,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应用市场。下游的应用市场可谓一片大好,但对光伏领域至关重要的上游原料多晶硅日子却并不好过回归到光伏产业的市场大环境来看,上半年产能过度释放的影响此时此刻依然余音绕梁。
而隆基股份虽然营收只有21.05亿,但同比增长高达86.78%,远超其他企业。630寒冬之后,光伏企业谁的成绩单最好看?近日,多家光伏企业第三季度报告相继披露,编者整理、统计了10大A股光伏企业,其中8家盈利,只有2家公司悲催亏损。观望者的考量作为投资人加业主,中广核是这批淘金者中最为热情的企业。
电价:政府的杠杆2016年9月12日,一则消息引爆了记者的微信朋友圈,经过漫长而焦虑的等待,光热电价最终公布。要是求稳,槽式相对稳定,一个50万千瓦的槽式电站要2.5万个集热管,坏了几个可以直接换,但效率不如塔式。由于国内外巨大的环境差异,技术落地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高了也不行,高了一拥而上;低了也不行,无利不起早。
其次,不同技术路线的光热发电,其经济性也千差万别。如果电价过高,投机者马上就入场了,所以刻意拉低心理预期。
政府现在看企业的表现,关键要看这些项目怎么样,找出今后鼓励和提倡的技术。后来大家就开始研究多大的机组最合适,目前来讲公认的是十万到二十万之间,不同的技术会有所区别。但这也是最坏的时代,毕竟在命途多舛的过去十年,德令哈成为企业最后的机会,如果成功,一个产业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价格是重要的引导要素,过高则泥沙俱下,过低产业无法发展。
而且工程量也小,塔式像一个钢筋水泥的柱子,上面只有一个集热器,不像槽式,50兆瓦有2.5万个集热器。一座城市大张旗鼓地把未来寄托在一件正在开蒙的新兴产业上,此前并非没有先例,但这样也让德令哈的雄心不得不与光热的兴衰起伏捆绑起来。但至今未试车成功,这里有不可抗力,亦有业主方不专业因素。预计今年年底这样的企业就会浮出水面。
采访中,记者也感触到了企业方面一丝不苟的精神。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我们长期以来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实质上就是个小型的光热系统,在一些复合能源站上有很好的应用。
我们的多方采访中,感受到了企业家的兴奋,政府的理性与投资者的忧虑。其中,中广核对投标人的具体经验资质上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一方面,过高的门槛让只有具有实力的企业能够进来;另一方面,政府拖延电价出台,让一些熬不住的企业已经离开市场。进军光热这个战略方向没有错,时机也抓得比较早,一是技术路线问题,二是执行出了问题。储热罐要求一般能够保证8个小时发电的大型储热罐几十万吨的盐,一晚上的降温也就8度,所以管子的品质也很重要,要做到吸收热量,避免反射热量,吸收之后会辐射热量,对流和传导的过程会丢失热量。技术落地的挑战过去的十年虽然光热发电走了无数弯路,也产生无数失败案例,但却是中国的光热产业培育的十年。金太阳导致了光伏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他们一直扮演着光热发电技术输出的角色,其中以中国航天、中航工业两大空天系背景的代表,为光热发展带来了新的专业力量。
天瑞星主要为槽式发电提供核心设备集热管。而德令哈也因此获得了一项新的称号世界光热之都。
中航的项目位于云南楚雄,当时有50台20KW级碟式斯特林太阳能发电装置。如果失败?那么这个产业或许会夭折在襁褓之中。
几人欢喜几人忧,先驱者失败的经历不断警示着后来居上的从业者,但此时,在经历了光伏抢装和严重的产能过剩,光热产业回归了难得的理性。光热是一个相对融合的市场,产业链条有技术、投资、设计、建造、咨询、设备供应、运营、服务、甚至气象部门,每个企业定位不同,有的企业定位比较专一,也有企业提出做全产业链。
但决定误差的不光是镜子本身,还有支架的质量,支架是抛物面的基本固件,要保证组装起来精度够,而且随着运转,春夏秋冬季节变化支架不能变形,变形会直接影响效率。2015年6月,中广核正式发布德令哈50MW槽式光热发光项目光场EPC招标、以及传热储热系统EPC招标。而且整个地区主要以戈壁为主,温差可达零下20,零下30度之多,而且有非常大的风,那么电站又要考虑能否适应大风天气,适应了地中海气候的光热技术拿到赤道来,外国人也得适应适应,所以,不是说光照充足就适合做光热,还有很多气象资料也是产业链上的一环。根据一位参与早期竞标的业内人士回忆:当时,价格差别都很大,有些报到9毛多。
但在军工企业进军光热的同时,也有不少早期淘金企业在这轮淘金热潮中沉寂下来,甚至有些企业黯然退出,令人唏嘘。毕竟,在他们看来,伴随着电价出台,技术逐渐国产化,这是光热发电最好的时代。
国内的金融机构也被前几年光伏制造业的糟糕局面影响了。国内的制造问题不大,但是决定储热效果的并非介质本身,而是储热罐的质量。
当时,多家企业说我们都有基础了,国家不出台政策,不出台电价我们没法办,没有政策没法办。但这个犹如火箭发射般前进的产业已容不得半点失败的余地。
业内人士回忆,在一次光热电价的研讨会上,时任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非常明确地表示:第一,你是不是具备了产业的基础,相关的产业链是不是完整,政府表示怀疑。大约是在2011年左右,我国光热产业刚刚起步,最初是大唐新能源在鄂尔多斯的一个50兆瓦光热项目,当时最早遇到了招标电价难以确定的问题。除了突破技术瓶颈,关键还是要找到风险和回报之间的平衡点,这里面又涉及到电站的规模问题。如今这是一座不足十万人的小城,成立至今不过30余年历史。
但资本仍旧是光热电站面临的一大挑战,尽管从政策环境、技术前景来看,光热电站似乎拥有了能够吸引资本的一切优点。金融界的人士则有自己的观点。
也就是说聚集太阳能光产生高温热源,推动斯特林发动机输出电能。在当时,碟式转化效率一度高达26.7%,被认为是最具市场前景的技术路线,为此湘电收购了美国SBI公司,成为中航工业宣布进军光热产业之后,另一家以碟式进军光热最受瞩目的跨界投资者。
作为军工企业,具有众多技术人才储备。但至今为止,多数落成的电站也均遇到相应问题,光热尚无一个符合安、稳、长、满、优运行的示范项目。